軸承在主機中安裝完畢后,如測量主軸的徑向跳動,可發(fā)現其每轉的測值都有定的變化;連續(xù)進行測量時,可發(fā)現經過定轉數后,此變化會近似地重復出現。衡量這種變化程度的指標為循環(huán)旋轉精度,變化近似地重復出現所需的轉數代表循環(huán)旋轉精度的“準周期”,在準周期內的量值變化幅值大,即為循環(huán)旋轉精度差。
如對主軸加以適當的預負荷,將轉速逐步升高至接近工作轉速,以實行軸承的“磨合”作用,可以提高主軸的循環(huán)旋轉精度。
提高
精密軸承精度的種方法如某廠試制精密儀器,主軸用6202/P2型軸承而其精度仍不能滿足要求,后加粗軸頸并在其上制作滾道以代替內圈,并將鋼球進行糯密測量,以尺寸大小每三粒組,每組鋼球取接近120°的間隔分開,由于減少了重加工表面,又減少了重配合表面,同時又提高了軸軸承系統(tǒng)的剛度,而三粒與小三粒鋼球的接近等距分布,又提高了軸的回轉精度,于是滿足了儀器的精度要求。
將軸承與軸組合體裝入座孔加熱座孔使升溫20~30℃,用連續(xù)輕緩的壓力將軸承?軸組合體裝入座孔;調整前蓋,使前蓋的緊固量為0.02~0.05μm,以軸承座外面為基準,將千分表的表頭抵觸在軸頸表面上,將軸旋轉測量其跳動,要求誤差在10μm以下;將千分表定位在軸上,表頭抵觸后座孔內表面,將軸旋轉以測量軸承座前后座孔的同軸度。
將自由軸承選擇性地放在可能抵消偏差的位置,安裝到軸承座后支承位置,盡可能地抵消相互間的圓度偏差和同軸度偏差。
為了提高軸承安裝時的實際配合精度,必須利用不使軸承變形的測量方法和測量工具,對軸承的內孔和外圓的配合表面尺寸進行實際的精密測量,可將有關內徑和外徑的測量項目部予以測出,并且對測得數據作出面分析,以此為據,精密配作軸與座孔的軸承安裝部位的尺寸。在實際測量所配作的軸與座孔的相應尺寸和幾何形狀時,應在與測量軸承時相同的溫度條件下進行。
為保證有較高的實際配合果,軸和座孔與軸承相配的表面,其粗糙度應盡可能地小。
在作上述測量時,應該在軸承的外圓和內孔上,以及軸和座孔的對應表面上,在靠近裝配倒角的兩側,分別作出能示明偏差方向的兩組標記,以便在實際裝配時,使相配兩方的偏差對準同方位,這樣在裝配后,雙方的偏差得以部分抵消。
作出兩組定向標志的目的,在于對偏差的補償可以綜合考慮,既使兩支承各自的旋轉精度有所提高,又使兩支承間的座孔和兩軸頸的同軸度誤差得到部分消除。對配合表面實行表面強化措施,如噴砂處理,用直徑略大的精密塞柱插塞次內孔等,都有利于提高配合精度。